衡器校准与检定讨论
新版GMP在设备管理一章里,专列一节对药品生产和检验用衡器、量具、仪表等设备、仪器校准管理提出规范要求。在新版GMP过程中,药品生产企业普遍重视了衡器、器具、仪表及用于记录和控制的设备、仪器的校准工作,相关管理水准也在不断提高。但也有不少企业,对如何做好校准工作,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笔者不揣简陋,就衡器校准与检定中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讨论,失当之处,祈请教正。
一、衡器、衡器校准与检定
衡器,是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杆平衡原理测定物体质量的,主要由承重系统(如秤盘)、传力转换系统(如杠杆传力系统)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3部分组成。衡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秤、电子秤、机电结合秤三大类。药品生产企业常用的衡器有天平、桌秤、台秤、吊秤、平地磅、汽车衡等,种类包括电子计重秤、高精电子秤、计价秤、计数秤、防水秤、防腐秤、液压叉车秤、钢瓶秤等。
衡器校准是指对照计量标准(标准砝码),评定衡器的示值误差,确保量值准确,属于自下而上量值溯源的一组操作。只要能达到量值溯源目的,明确了解计量衡器的示值误差,即达到了校准的目的。
衡器检定是指为评定其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所进行的全部工作,其程序包括它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检定包括检定和随后检定。检定是对**检定过的衡器所进行的检定,包括新制造、新安装的检定。随后检定指检定后的检定,包括周期检定、修理后检定、新投入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的衡器使用前申请的检定以及周期检定未到期前由使用单位(使用者)申请的检定。
衡器的校准与检定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属自下而上的量值溯源,评定示值误差。后者是对计量特性进行强制性的全面评定,属量值统一,检定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属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此外,校准可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规范或方法,也可由使用单位自己制定,检定则必须由国家授权的计量部门统一制定的检定规程。校准不具有强制性,属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检定则具有强制性,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校准不判定是否合格,只评定示值误差 ,其结论属没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 检定则依据检定规程规定的量值误差范围,给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发给检定合格证书,其结论属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作为计量器具或测量装置检定的法律依据。
二、校准与检定周期的确定
校准周期与检定周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依据国家有关计量检定规程,属于强制检定的衡器,其检定周期一般不**过一年。非强制检定衡器检定周期的确定,通常由使用单位自行确定。无论是强制检定还是非强制检定的衡器,其检定周期的确定,都需要保证衡器在检定有效期内具有较高的合格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物力投入。检定周期过长,可能造成衡器在检定有效期内处于不合格状态。检定周期过短,又会带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从降低衡器使用风险角度,可以通过必要的验证确定检定周期。
校准周期是由使用单位确定的。在新版GMP实施过程中,不少企业的做法是每次(每天)使用前均进行常规校准。这种频繁的校准,到底有没有必要?对此,存在不同观念。笔者认为,衡器的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这些因素包括被称量物料的精度要求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情况、衡器制造厂商的建议、衡器与标准件使用程度、环境状况、测量准确度、校准成本、衡器检定情况、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否定置使用等等。
通过必要的验证确定衡器校准周期是符合规范的。验证的重点是,在正常称量状况下,衡器保持测量准确度(标准公差范围)的时间。对某些精度要求不高的物料称量衡器,每天乃至每周所进行的校准活动基本是没有意义的。频繁的校准活动本身,也可能影响衡器的精准度。因此,企业应当根据不同衡器、不同用途、不同的使用环境等,通过相关验证等形式,合理确定衡器校准周期。
三、衡器校准的几个具体问题
1、关于量程范围。新版GMP*90条要求,校准的量程范围应当涵盖实际生产和检验的使用范围。对每台衡器,企业首先应确定其称量范围,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校准的量程范围。校准的量程范围与衡器的称量、小称量并无必然联系,而与企业实际使用的称量范围相关。比如,某电子秤的对物料的称量范围是10—100千克,那么,校准量程一般宜在5—105千克范围内,并依据该校准量程配备砝码。有的企业对校准量程范围的概念不够明晰,校准时砝码配备不能够满足量程范围要求,就达不到校准目的。
2、关于标准砝码。砝码是质量量值传递的标准量具。新版GMP*92条提出:“应当使用计量标准器具进行校准,且所用计量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等级、重量的标准砝码。
砝码作为衡器的一种检定标准,决定着衡器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有时不同材质的砝码会因为存放的地点不当,受到一定性物质的腐蚀等以及空气和温度的原因,产生一系列的误差,因此需要对砝码进行定期检定与校正,以保证砝码标称值的准确性。砝码一般可与衡器同时进行检定。
3、关于有效期。新版GMP中*94条指出:不得使用未经校准或**过校准有效期的衡器。*92条、*93条也都对校准有效期问题提出要求。*92条要求在校准记录中,必须标明校准有效期和计量合格证明编号。*93条要求衡器必须标明其校准有效期。GMP条款中的这些“有效期”到底所指为何?将前后几个条款联系起来了解,显然此处的所谓“有效期”,当指衡器的检定有效期。衡器上的校准标识(包括标识上标明的计量合格证明编号、有效期)实际上系指通过检定给出的结论。
4、关于校准结论。如前所述,检定合格与否与校准结论不是同一个概念。校准是一个过程。对不同规格、不同称量范围的衡器,应当分别制定“校准操作规程”。对处于检定有效期内的衡器,依据称量范围,选取与计划称量物料的质量接近的标准砝码,进行校准。只要允许误差(MPE)在规定范围内,就表示衡器可以正常使用。 每次校准均需有记录。记录形式建议参照国家衡器检定规程中所附表格制定。对具备电子记录性能的衡器,其校准过程应尽可能输出黏贴于校准记录中。
5、关于环境影响。有的检查人员会比较关注企业衡器的使用环境,包括温度、防震情况等。从药品生产的环境要求看,绝大多数衡器的使用环境是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至于对衡器灵敏度造成明显影响。对部分精度要求不高的衡器,其校准记录中,是否需要例行记录环境温湿度等,是值得商榷的。
衡器(磅秤)的历史变迁
衡器(磅秤)是计量器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称计量为'度量衡'。所谓度,是指用尺(如古时的骨尺、牙尺及以后渐次问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钢尺等)测量物体的长短;所谓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时的合、升、斗、斛及以后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测量物体的体积;所谓衡,则是指测量物体重量。
衡,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料记载距今已有4000多年,当时出现了物品交换,但计量方法则是靠眼看手摸;而作为计量重量的器具 --衡器,在我国早出现于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了杠杆原理,战国中期在楚中一带已广泛使用天平和砝码称量黄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计量标准不一,较为混乱,直到秦统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才统一了度量衡标准;宋朝时期出现了准确度达到1厘(40mg)的戥秤,标志着当时的衡器已具有相当可观技术水准。
但是,衡器在我国又是'千年一贯',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有外国人将金属质秤带进我国。据载,我国于1918年出现了修理外国台秤的作坊。当时英国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货船自带台秤,台秤损坏了由中国工人为他们修理,但控制很严格,不准仿造。后来我们掌握了技术,于1922年在上海开始仿造,厂名为'岑南德记台秤修理厂';1926 年南洋华侨陶志祖先生在上海开办了'陶记磅台秤修理制造厂',修理并制造台秤,秤的承重件都是铸造的,标尺是铸铜件,承重转换件为'球式';1931年日本产品进入中国,他们用的承重转换件为'刀式',由铸刀改为鑲刀(1963年起草并于1965年批准的台案秤国家试行标准均采用鑲刀式结构)。作为现存的衡器行业的'**'--天津衡器厂,建厂于1924年,当时厂名为天津市明权度量衡厂,坐落在我国工人**发源地的天津三条石,是一个只有3名工人的私营手工业作坊,厂房面积40余平方米,从事修理台案秤业务;此后十余年,工人数虽有所增加并添置了小钻床和砂轮机,但仍以修理业务为主,直到1938年才形成了年生产销售50台500kg台秤的规模。
全国解放后,将日伪时期和统治时期留下的 几个度量衡制作所收归国有,并由轻工业部归口管理衡器工业。据1952 年统计,当时衡器工业只有15个国营企业,而员工总计仅有2100多名, 200人以上的有长春、沈阳、南京等度量衡厂,其余均为百人以下,小的宁夏度量衡厂只有6个人。这些小厂的厂房破旧、设备简陋,仅有 8家能生产台、案秤,其余只能生产木杆秤;当时统计的私营企业多达 2379个,但大多数是两、三个人的小作坊,这两千多个私营企业总共有镟(车)床30台、钻床 55台、砂轮55台、刨、铣床各1台;当年统计的台、案秤总产量为12,869台,木杆秤30,573支。这就是新中国衡器行业起步时仅有的基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衡器工业*崛起,通过国家直接投资及地方企业自筹款项,从体制上(公私合营等)和生产规模上改组改造了一批手工业小厂、老厂,同时还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新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目前全国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衡器厂多数建厂于此时),衡器行业才有了一个基础,但大多数为集体所有制的小型企业。从六十年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大型、衡器,衡器行业的生产也上了一个台阶。截止到1982年,即经过全行业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大型及衡器19类、150多个品种、 500多个规格,承担国家计划的大型衡器厂有24个,年总产量达到 17.67万台,比1952年(274台)增长了644倍;大型衡器产值在衡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大大**日用衡器;衡器产品从以民用为主转向更多地为现代工业大生产配套服务,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教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建设等领域,在各行各业加强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致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维护国家声誉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行业。
从1983年中国衡器协会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衡器工业的管理体制、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更是变化巨大,远非昔比。如今我国已能够独立设计制造精度高、运行快、计量准确的各种电子衡器,"手动改自动,机械改电子"已成为衡器行业不可逆转的方向;自行开发和技术引进并举,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科教工贸结合,中外合资合作,全行业历尽风雨沧桑已经展现出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协会也在全行业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他的主体地位。据"八五"计划 末期(1995年)统计,全国衡器生产厂家达到300多个,固定资产约9亿元,职工队伍**过4**,年产各类衡器总计333.8万台,为"七五"计划末年(1990年)的1.8 倍;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销售增幅**产值增长,上缴税金增长**利润增长,行业运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九五"期间,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技术水平*提高,衡器工业攀上**的高峰,以令人鼓舞的成就告别二十世纪,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了衡器企业,生产厂家逾600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合资及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5%、25%、7%、6%,其余为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28亿元、净值16 亿元,各类衡器总产量达到560万台,工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据海关统计,2000年衡器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3,665 万美元,比"八五"计划末期增长2.1倍;现行标准录入的各类衡器都有了电子产品,部分电子产品已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中期技术水平。
五十多年来衡器工业*发展的成果,是在党和下取得的,国家对衡器工业予以足够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七五"计划末期,国家通过轻工业部(含二轻工业部)拨给衡器工业的投资累计37,360余万元、外汇1,000多万美元,其他系统(包括机械、冶金、*工业、铁道和计量等)以及地方也有一定数量的投资,总投资额达5亿以上、外汇**过2,000万美元。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衡器"这个原先在人们印象中以木杆秤为标志的计量器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令我们全行业感到鼓舞和自豪,也令许多外国**感到惊讶和钦佩。中国衡器业已经走出**,融入世界,在新世纪中,昂首阔步,攀登新的高峰。
(1) 、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
50吨3*14米地磅秤多少钱一台?地磅传感器是什么材质的?
的地磅秤肯定也是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测,而且商家进行研制的时候,都是会考虑到传感器的精准度,是否可以保证很好的使用效果等等。如果我们想要购入到50吨3*14米地磅秤,一方面肯定还是应该考虑到价格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应该了解好传感器的情况到底如何,这样选购才有**。下面就来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地磅的价格和传感器的情况。
不同产品价格有所不同
虽然同样都是需要50吨3*14米地磅秤,但是大家要知道,不同的地磅,质量不同,品质方面肯定也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肯定还是应该考虑到入手哪个的地磅是更好的,也可以直接通过的网站看一下具体的价格情况,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类型的产品价格合理,性价比是更高一些的。只有挑选到正规地磅,后续的使用才有所**。
而且大家也应该知道,我们既然是需要50吨3*14米地磅秤,那么规格都是固定好的,主要是看地磅的实际品质如何,这样对我们后续的选购也会更加*一些。价格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进行确认,这样选购到适合的地磅也要更加*一些。规格尺寸确定好,具体就要看哪个的地磅是更加符合我们需要的,选购也知道如何对比。
传感器都有哪些材质
地磅的优劣性,更多还是应该看一下传感器的情况,如果传感器好,那么肯定也是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传感器的材质一般都是金属材质,也有很多是属于合金材质,实用性方面都不错,也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但是一定要特别注意好传感器的灵敏度才行,这样购入到好的地磅才更加有**,后续的使用也可以让我们放心。